淡水美景名聞遐邇,遠近皆知;淡水美食更是瘋迷全台,趨之若鶩;但是今天我們不賞美景,也不嚐美食,單純來趟古蹟時光美學巡禮。
淡水是個蘊藏豐富歷史古蹟的鄉鎮,共有23處,佔新北市所有古蹟約一半,其中紅毛城為台灣現存最古老的建築之一,因其歷史、文化、地理等內函豐富,被列為國定古蹟(一級古蹟)。
來到這裡有三個建築物必看;包括主堡、洋樓式的領事館和南門。
入口處長滿藤蔓的城門就是南門,於清朝雍正二年(西元 1724 年)建立,做為兵營用途,原有四座城門,分別為東西兩大門,南北兩小門,如今僅剩南門保存下來。
台北城建立於 1884 年,可見紅毛城比台北城早了一百多年ㄛ~~~
凡是來過台灣的政權都在紅毛城留下足跡,主堡前掛滿著九面國旗就是鐵證。
走入紅毛城彷彿走進淡水盛衰的時光隧道,讓我們搭乘時光機見證紅毛城的歷史吧!
1628(明崇禎元年),西班牙人在淡水興建「聖多明哥城」;到了1642(明崇禎15年)荷蘭人擊退西班牙人,在原址重建新城,稱為「安東尼城」,也就是現今的紅毛城。
為何稱呼「紅毛城」?多數傳說是因荷蘭人紅髮而得名;但本次導覽員做了一番正解。其實荷蘭人的髮色多屬黑色,因為在海上生活了數個月,經風吹日曬高鹽份侵襲,致使髮色偏紅褐色,而當時台灣人又沒出國經驗,想當然爾認為荷蘭人就是紅髮人,而他們建立的城堡就叫紅毛城。
外來政權直到 1661 結束,鄭成功克復台灣收回淡水紅毛城。
其實,荷蘭人蓋的紅毛城是灰白色的外牆,屋頂是尖的;後來 1863(清同治2年)英國向清朝租用紅毛城,才將外牆改為紅色,屋頂改為平頂,作為領事辦公室及居住場所,租期99年;英國人將紅毛城二樓改為辦公室,一樓設有4間牢房,及供犯人活動的放封院。
當時英國人在台發生民事糾紛時,裁判權歸英國領事所有;領事館的功能除了外交簽證外,還兼管貿易業務及裁判事務,這稱為「領事裁判權」。
地牢乃收容在台犯罪的嫌疑犯,下圖的小門就是送餐門,圓孔是監視用途 。
親身體驗一下坐牢的感覺,小小的密壁室,四面皆是高牆;站在此地靜候30秒,竟有與世隔離的焦慮感~~~
不過 151 年前的英國還是很有人權的觀念,地牢外面空地叫做「放封院」;讓犯人出來透透氣,曬曬陽光,見見藍天,這就稱為「放封」,可以紓緩情緒。
大航海時代荷蘭的帆船
這間是主任秘書辦公室,掌管所有行政及其他事務;所有重要文件物品都在這個房間的保險庫內;焚化爐是催毀機密文件用的,現代則以碎紙機取代之!
來到淡水不能不談觀音山;對淡水人而言,觀音山就像母親一樣,每天一開門看到的就是觀音山;淡水人離鄉時,進入隧道前最後一眼是觀音山,返鄉時出隧道口所見還是觀音山!!!
所以,觀音山對淡水人,就像宜蘭人看龜山島,日本人看富士山一樣,倍感親切。
為什麼這座山稱呼觀音山呢?
第一個也是最具科學的說法:像一尊橫躺的臥佛;氣候佳時從紅毛城可清楚看見觀音的側面,從額頭、鼻樑、下巴到胸部。
第二個說法:曾經統計過觀音山上最多時有超過 40 萬座墳墓,取其諧音「管陰」,故稱為「觀音山」。
紅毛城上的二個方形窗,原本並非窗戶;荷蘭人當初佔領紅毛城作為軍事防衛用途,這裡原來架設二支大砲;後來英國人居住時,把紅毛城當做辦公室,於是更改為窗戶,就是目前所見的樣貌。
紅毛城最漂亮的建築物莫過於英國領事官邸,四周一大片美麗的花園,下圖中綠油油的一片是台灣第一座人工草坪,也是第一座台灣室外網球場。
這座英國領事官邸興建於 1891 年(非辦公用)
其風格完成迴異於紅毛城剛強的城堡性格;內部仍呈現原有的擺設及掛上歷史圖片資料。
是一座典型的英國殖民地式建築,是不是很優美!!!
你注意到了嗎?其建築是很有規律性與對稱性;所有迴廊均以拱形設計,一、二樓不同ㄛ!
一樓採圓弧型,二樓則是半圓型,整體看來十分相似,確是同中有異;
還有,模仿歐式建築大片窗戶的設計,讓居住於此的英國人有家的感覺~~
拱與拱之間以正中央為準,倆側以雙柱、單柱向外展開,對稱典雅又不失單調~~
廊均除了美觀外還兼具遮陽擋雨之功能,更是官邸家眷們享受 tea time 的好地方~~
拱形迴廊下是綠柚瓶型欄干,瓶子造型取其音平平安安,每個拱廊各有十支瓶形欄干,代表十全十美!!!
再抬頭看看天花板,以波浪型的鐵板拱構造,架在一塊塊突出造型,像「工」字的鐵樑上;這種極為特殊的建築手法叫做「出簷式建築」,19 世紀末最新的技術ㄛ!
不僅優雅美觀、還是當時最進步的防火建築ㄛ~~~
數數看領事官邸正面共有幾幅磚雕?總共12幅
雖經數百年頭,風吹日曬,仔細點看還是可以看到磚刻的文字,圓圈圈內刻著代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英文縮寫「VR」,四個角落分別刻著「1891」代表領事官抵落成年代。
欣賞完殖民式建築之美後,我們接著入內參觀~~~
領事館一樓西側為客廳及書房,東側為餐廳及配膳室,後面是洗衣間及傭人房。
客廳的傢俱全是1984年依老照片製造的仿製品,僅提供一個情境讓參觀者體會。
朋友們!是否覺得這個地磚圖樣很「俗」呢?當時 1984 年對外開放,就以地毯覆蓋,直到 2005 年地質學家,及建築學家發現,這是維多利亞時代最頂級的地磚,大大小小每一塊地磚均有出廠編號,可見製造之嚴謹,及其相當珍貴。從此以後就不再鋪蓋地毯,讓大家欣賞真面目了!
紋章,風行於歐洲中古世紀,這裡每個動物都有其特殊意義喔~~~
真可惜時間不夠,無法仔細講解導覽
接著,來到領事的書房;剛剛客廳是接待外賓,其所用的地磚是一時之選的極品;但書房是自己用,就以台灣最普遍的地磚;從此處可略微知曉英國人的生活態度,好東西與好朋友分享。
僕役呼叫器-
左側後方是鍋爐間及僕人休息區,主人起居活動空間在前方,當主人呼叫僕人時,距離太遠聽不到,所以設置了僕役呼叫鈴,方便主人呼叫僕人。
每個鈴都有編號,代表不同地點,讓僕人很快辨識主人所在位置。
一樓入口處有一三折式樓梯通往二樓;從樓梯設計就可看出充滿文化氣息,石榴花紋代表多子多孫、牡丹花紋期許主人大富大貴、還有冠軍杯圖樣則祝賀老闆在官場上平步青雲更上層樓!!!
最後來看看標準英式餐廳,很氣派正式!!!
左邊牆角灰灰一塊並非忘了油漆喔!看看下圖特寫劃面
還有1、2、3、4 標示,讓大家看到當時維多利亞時代的建築色彩原貌。
從餐廳可以看出非常強烈的階級差異,餐廳只有主人及貴賓可以進入,僕人不能走主人專用的通道,因此設計了這個供膳小門,讓僕人將煮好的食物透過小門送進餐廳。
從淡水捷運到紅毛城,這短短 1500 公尺,就蘊含許多珍貴的文化資產,有西洋人、日本人、漢人、大航時代等,遺留的足跡、有山有水的,是不是很美!
所以政府於 2003 年指定紅毛城及其週邊為古蹟,同時希望能提報給聯合國文史司,可惜我們非聯合國會員國,所以無法被證明。
離開了充滿懷舊風情的歷史堡壘,經過轟動一時的社會案件「媽媽嘴」咖啡館,是家環境不錯的餐廳,可惜時間不夠無法停留,只好拍拍照片給大家欣賞。
最後一個行程-滬尾礮臺
北門鎖鑰是清.台灣巡府劉銘傳所題的門額,意味著防衛北台灣的鑰匙。
為什麼這座礮臺不稱「淡水礮臺」,而叫「滬尾礮臺」?
因為淡水舊稱「滬尾」,而這個地名由來,有二種說法。
第一個是有趣的說法,淡水冬天陰雨棉棉,基隆也一樣;因此基隆叫雨頭,淡水叫雨尾(台語發音),雨從基隆下到淡水就停了~~~
第二個說法:凱達格蘭族住在淡水最末端,善於補魚,「滬尾社」是其部落名稱;朋友們,雨頭雨尾應是博君一笑,部落名稱才有可靠性ㄛ~~~
「滬尾礮臺」內所見的景物絕大部份都是真品ㄛ,但地上鋪設白色碎石子就是後來改的,因為淡水潮溼,泥地濕滑,鋪上石子方便遊客行走。
朋友們,我們來猜一猜,這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蓋的礮臺呢?
想想看,萬里長城長什麼模樣,一高一低的鋸齒狀,這是中國人獨有建築方式;所以答案應已揭曉了吧!
當初劉銘傳花錢請外國人蓋的,為什麼呢?他說:「師夷之長以制夷」,學習別人的長處來打敗別人!!!(真有見地)
礮臺進出口只有一個,位於東南方的營門,方便管理與阻礙敵人進攻。門額上方有劉銘傳所題的「北門鎖鑰」四字,雖已斑駁破舊但仍可辨識~~
滬尾礮臺蓋在丘陵地上,把丘陵地中間挖空,將土填到礮臺四周圍,目的是為了隱藏礮臺的存在;其高度略高於礮臺;這土垣就像母親保護孩子一樣故稱母牆。
裡層厚實灰灰的子牆是主要壁體,以當時最昂貴的鐵水泥修築而成;
母牆與子牆中間是壕溝,若有水則稱為護城河;壕溝做為士兵連絡的通道,或是敵人入侵時緩衝的空間。
這門有多高呢?
當時的交通以馬匹為主,必須容納一個人加一匹馬可通行的高度ㄛ~~~
礮臺建於四周像個「回」字,上面覆蓋厚厚一層質地柔軟的披土,具有緩衝吸彈之效;下面是甬道,中間廣場設有兵房,推測是劉銘傳指揮辦公之處!!!
大砲重量非常非常重,拱形建築可以平均分散重量到倆側,所以拱形天花板較耐重;因此所有的礮臺均以拱形建築為主。
甬道做為彈藥室與士兵房,甬道彼此相通,提供士兵作戰調度的機動性。
這個門非常小,裡面是最重要之地-彈藥庫
轉個彎,經過第二道門才進到這個空間,彈藥庫是做二道牆,而且門是交錯,L型的開法
為何如此設計呢?防止彈藥爆炸時直接從門炸出去,那就白做了二道牆了。
彈藥庫內所用的磚頭較密較薄,是人工壓製的;顏色紅紅黑黑的,屬窯燒的磚。
這是個非常陡斜的坡叫運彈坡
這個像車輪餅的基座是日軍建設,專門打飛機用的高射炮基座
這個凹槽叫「備彈巢」,子彈體積大又重,搬上來需花些時間,所以先預放些子彈在此,以備緊急時使用。
最後,滬尾礮臺建於 1886 (光緒12年),是劉銘傳在台建設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,它的歷史意義不言而喻。
民國 74 年由內政部指定為第二級古蹟,經整修後開放大眾參觀。
後記
今天的淡水行,彷彿穿越了3、4百年的臺灣歷史,阿貲真的百感交集,身為台灣人對台灣的了解卻很有限!
下次再訪淡水時,不要只做採購團,先充實腦袋再來滿足口腹之慾吧!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