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9年6月19日 星期三

【台北景點】走讀臺北鐵道工場歷史軌跡,揭開100多年來臺灣火車原鄉的神秘面紗◎活化轉型國家鐵道博物館園區~

人生病了找醫生,火車病了進台北鐵道工場,因此又稱為「火車醫院」。
凡是故障維修、或老舊改裝等,通通送來鐵道工場處理,讓我們的鐵路系統得以安全運作、及技術提升
今天我們一起走讀臺北鐵道工場吧!



◎臺北鐵道工場的歷史軌跡
大家都知,清末劉銘傳引進蒸氣火車來台,1885成立「台北機器局」,位於北門捷門旁(目前未開放)。

全台縱貫線通車後,鐵路車輛的維修業務越加繁重,於1935年遷移至台北近郊的松山庄,即市民大道五段現址。
隨著都市環境的改變,松山庄已非地廣人稀的郊區,2012年再度遷廠至桃園富岡基地



走過80多寒暑的臺北機廠,保存著台灣鐵道各類的文化資產,見證了臺灣鐵道的發展史,終於在2015年公告指定臺北機廠全區為國定古蹟,更令人興奮的,2017年文化部與交通部簽屬,臺北機廠將轉型為「鐵道博物館園區」。



一般古蹟都是修復完才開放參觀,但臺北機廠確是邊整修邊開放,文化部希望邀請大眾參與國定古蹟修復每一階段的里程碑,共創一個屬於全民共享的國家鐵道博物館。




◎走進大門深鎖的臺北機廠
車水馬龍的市民大道上,座落著幅員遼闊的老建築,上面寫著「臺北機廠」。平時鐵門深鎖,令人不得其門而入,今天終能一窺究竟,還有台鐵老員工做響導,真的太棒了!




「臺北機廠」有二個地址「市民大道五段48、50號」,48號是正門通辦公室;50號是側門通廠區。今天我們從工廠大門進入,來趟1935年臺北機廠之旅! 



由於廠區尚未完工,恐有安全疑慮,凡入廠者皆需戴安全帽喔~
上班前記得打卡喔~
打卡用的識別證~


請準時上班、按時下班(不流行加班的年代~羨慕~)



這不是裝置藝術,是「巡道車」;平時穿梭廠區巡視軌道的人力腳踏車。為了安全起見,行駛速限只有15公里喔~ 



還有,鐵道上枕木的間距是固定60公分,軌道上的石頭也非隨便可用,需有菱有角的石頭才有阻力,不易滑動(哇!學問真多~)



處理行政業務的總辦公室
廠內老樹參天、枝葉茂密,形成一條綠廊,縱使盛暑走也不會很熱~




總辦公室是日治時期蓋的樓房,外觀樸實卻很堅固,圓拱廊道設計透出細膩的工法,後來加蓋的二樓就無此裝飾。




48號是辦公室出入口,前面設置長方形水池,可想而知當時有多美麗!



從窗戶向外看,洽見戴黃帽騎著腳踏車的藍色身影,可想當時繁忙的盛況~



咦!怎麼只有這裡裝鐵窗?應該是...,沒錯,就是放金庫的出納室喔~




◎柴電工場
負責柴電機車維修、拆卸與組裝的場所。
台灣的夏天酷熱難當,如何克服悶熱是興建廠房的一大難題;大家抬頭看,屋頂中軸線微挑高,帶來光線與通風,兩側窗多也讓空氣更通風。以此類推,接下來的其他廠房的建築結構都有相似處。

再看地上那一長條凹槽,既然火車太重無法吊起,就讓維修人員在凹槽裡修火車吧!





◎組立工場
這裡是老員工口中的「起家厝」,車輛檢修的第一站,也是最後組裝出場試驗的場所。這一站有很多寶可尋喔~




還記得這藍色身影嗎?有藍寶寶之稱的「柴油客車」,曾在侯孝賢導演的「戀戀風塵」等電影中出現,引起國際人士注意,更被譽為最能代表台灣特有支線風情的象徵之一。



後面的數字記錄著88年3月及91年9月曾進廠維修,另外紅色圓圈表示車尾,若翻上變藍色則表示車頭,看懂了嗎?原來每一個小細節都有大作用喔~



前面黑色圓筒造型是「CT273蒸汽機車」淘汰的鍋爐,後面拖的大黑箱是裝載著水與煤碳的水煤車。原來蒸汽火車就靠它來行駛喲~



代用行李車」為客貨兩用車。它的改裝用途很廣,例如鮮貨車、給養車、傷兵車等,也是辦展常用車輛,例如1950年代的反共抗俄列車,也是「代用行李車」的變身。隨著車輛逐漸老舊,數量持續減少,近年已全面停用。



泰國守車」哇!真不得了,1960年代台灣首次外銷鐵路車輛到曼谷,比一般火車小,故稱「迷你守車。」



寢台(臥舖)電車」世界上最早的寢台座席可變電車,白天當做特急列車使用,晚上行駛則將座椅轉為三層臥舖,供旅客躺下休息,真的蠻實用。後因運輸環境變遷及車輛老化等因素,臥舖車於1983年全面停駛,1995年陸續在台北機廠解體消失了



EMU100型電聯車」由英國進口,配色優雅、內裝高級、隔音效果佳且行駛平穩,因此有「英國貴婦」之稱。



哇!這一站真的收獲滿滿喔~




還有大家最熟悉的客車-自強號,1889年的蒸氣錘,聰明的移車台,及最享受的SPA...等,請待下一篇...
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