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話說台北府
清末時期,朝廷為了防止日軍攻台,從淡水河上岸長驅直入,因此聽了沈葆楨的建議,在北台灣成立「台北府」,並興建五座城門,以堅固的城牆圍繞著台北城,從此有了「城內」與「城外」之分。
清朝時期「北門」是台北城的正門,也是交通樞紐;城外是貿易繁榮的大稻埕,附近還設立機器局、一號工場。
門外更設有「迎官亭」,用來迎接乘船遠道而來官員。
位於北門捷運2號出口的臺北工場,興建於1910年,就是上圖中的「一號工場」。
日治時期為火車維修廠,戰後台鐵局改成禮堂,建築外觀立面為磚砌拱圈構造,有特徵明顯的山牆面,室內則有鋼骨屋架以供大跨距空間使用,呈現台灣鐵路的歷史發展。
民國99年指定為台北市定古蹟,但其命運確沒因而改變,目前仍以鐵棚遮蔽建物外觀,依然閒置至今…
◎臺北鐵道部
每次搭車從忠孝西路轉入中華路,窗外紅磚復古建物總特別吸睛~
這個地方原是清代台北機器局,巡撫劉銘傳(1836-1896)用以鑄造彈藥、貨幣及維修鐵道的工廠。
1895年日本接收臺灣後,便重新規劃為總督府鐵道部廳舍,負責恢復及維持鐵路運輸工作。
1945年,來到國民政府時代,又將鐵道部改名為台灣鐵路管理局(簡稱「台鐵」),直至今日。
所以,鐵道部就是台鐵的前身,直到 90 年代以前,台鐵本部的員工,仍然以舊鐵道部廳舍為上班場所。
1989年,第四代台北車站重新啟用,台鐵本部也進駐新車站。人去樓空的鐵道部舊廳舍,也面臨年久失修的老化問題。
由於鐵道部留有清領遺跡、及日治建築遺產,極具歷史保存價值,因此,將鐵道部指定為國定古蹟。同時委託台灣博物館進行修復。未來將以「鐵道部博物館園區」重現世人面前,再加上北門周遭的古蹟景點,將規畫為一個複合式的歷史園區,真的令人好奇待喔~
北門興建於1884年,官方名稱為「承恩門」,以承接來自北京的「天恩」而取名為承恩門。
秋夜風微涼,跟著2018台北文化護照走一趟穿越北門之旅,打著燈光的城門與古蹟,彷彿進入時光走廊似的,別有一番風味~
相較於南門的北方宮殿精緻,北門顯得純樸素雅;原因是北門在都市計劃中原打算拆除,因此從未整裝修繕,卻留下最原始面貌,成為具歷史價值的古蹟!
跟著老師從城外跨進高廣城門,大家還特別在城門下停留,看看這些歷經百年的堅固磚石,遙想當年與大稻埕、艋舺合稱「台北三市街」的榮景。
接著進入城內,第一眼望見古樸的台北郵局及相機街,而撫台街洋樓就在右邊。
撫台街洋樓…
為何會形成如此特別的相機商圈呢?
應該是地理環境之便吧,這裡是政府機關密集的「城中」地區,旁邊為台北交通最重要的台北車站。具有情報豐富與交通方便的雙重優勢,形成了報社、新聞業聚集地,也帶動攝影器材產業的活絡,遂成了今日的「相機街」風貌。
台北郵局興建於日治時期,原為三層樓建築,正門設計了很氣派的五道圓形拱門,牆面還使用素有「防空色」的土色磁磚,以防將來可能的空襲~
到了民國以後業務量更大,除了增建四樓之外,為了方便郵務車進出,拆除了台北郵局正面的五道拱門,變成現今的模樣。
從圖裡明顯看出四樓與底下三層樓不同...
地址: 100台北市中正區延平南路22號
電話: 02 2371 1366
來到北門,別錯過撫台街洋樓旁的台灣古早味「鄭記豬腳飯」,飄香一甲子的滋味,早已成為老台北人記憶中的美味~
店裡販賣餐食種類不多,只有豬腳販、控肉飯與虱目魚飯,但每到用餐時間,小小空間裡裡外外座無虛席,門口還有排隊人龍,除了聞風湊熱鬧人之外,回鍋的鐵粉更多。來到這裡,無論你身分多尊貴,一樣一張板凳一碗公,就開始大快朵頤了!
隨著北門重現世人,北門故事更加精采,一場場導覽帶來一批批遊客聆聽台北傳奇,而身為台北人的你我,是否更該了解自己的歷史過往呢?
秋夜納涼風,踩著與劉銘傳同樣的土地,心中是滿滿的激動與感動~
秋夜納涼風,踩著與劉銘傳同樣的土地,心中是滿滿的激動與感動~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